close

 

2013-01-13  記者 王蒂鷹 報導

http://castnet.nctu.edu.tw/castnet/article/5125

現為職業二段的圍棋棋士魏豪廷,五歲時接觸圍棋,學出興趣。小小年紀的他在寒暑假時放棄玩樂到台北學圍棋,並在課餘時間接受職業棋士的指導。他於11歲時成為職業棋士初段,13歲晉升二段。

但是,就讀大學二年級的魏豪廷並沒有以圍棋作為未來職業的打算,他在國二時因為升學,加上住在嘉義,往來台北十分耗時,漸漸地減少對圍棋的接觸。直到大學時期,才重新拾回棋子,在讀書之餘參加圍棋比賽。


圍棋深造 留學是第一選擇 

目前世界上盛行圍棋的國家,包括圍棋歷史悠久的日本,以及韓國、中國。台中市圍棋協會總幹事、同時也是師資深圍棋教師楊雲彬描述道,日本盛行圍棋運動已久,許多重大圍棋比賽都是日本媒體播報的焦點;而韓國的圍棋普及率高,幾乎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懂圍棋;中國則是因為政府提倡,圍棋實力在國際間越來越強。

反觀台灣,近來在國際中比出成績的,除了2003年在日本棋壇先後取得本因坊、王座、名人等頭銜的旅日棋士張栩;和2007年起,陸續囊括日本女流棋士頭銜的謝依旻外;就是2006年在LG盃世界棋王賽拿到冠軍的周俊勳。

以LG盃為例,歷屆來十六名冠軍中,僅有周俊勳是代表台灣得冠;其中代表日本棋院得冠的王立誠和張栩,都是台灣人到日本發展有所成就的例子。台灣職業棋壇現有的七十位職業棋士裡,2012年在台灣的職業比賽中拿到五連霸的陳詩淵,也是先在韓國棋院培訓、入段,而後回到台灣發展。

歷來台灣有不少到日本、韓國發展的棋士。如林海峰、王銘琬、王立誠、還有年輕一輩的張栩、謝依旻等,都在當地的棋壇取得優秀的成績。日本圍棋環境栽培出許多實力高強的棋士,相較起來,台灣的環境對於職業棋士而言,如中華民國圍棋協會秘書長秦世敏所訴:「並不穩定而且缺乏保障。」


圖為大型圍棋國際賽事中,冠亞軍人數加總與所代表國家的關係。
(資料來源/LGS 統計、製圖/王蒂鷹)


比賽或教棋 收入不穩定

台灣圍棋不興盛的原因,楊雲彬認為大環境因素居多。除了部分棋士在國際上得獎新聞外,圍棋在媒體的曝光率極低。他說:「這些棋士代表的都是『點』的成就,這樣零星出現的少數並不能構成台灣圍棋實力的『面』。」媒體曝光率低,使得台灣人對圍棋不關心,也間接造成企業對圍棋棋士的贊助有限,與日本、韓國由企業爭相掛名贊助的職業比賽不同,台灣的比賽多為台灣棋院和海峰棋院主辦。缺少贊助,棋士的收入來源僅有比賽與教棋兩種。

以台灣的職業比賽而言,獎金最高的「棋王戰」冠軍一百萬,「天元戰」八十萬,其餘獎金在十到六十萬不等。如果單靠比賽獎金,棋士的收入並不受到保障,畢竟冠軍只有一個,其他未排上前幾名的棋士只有兩三千塊的對弈費。相較而言,日本規模最大的「棋聖戰」冠軍有約1500萬新台幣的收入,單局對弈費也因此水漲船高。魏豪廷舉例,假使一名棋士一整年僅拿到台灣「十段賽」冠軍獎金三十萬,平均月薪才2.5萬。台灣職業比賽並不多,且每個比賽歷時長,棋士實在無法單靠比賽獎金支撐生活。


台灣職業棋賽冠軍獎金與對局費比較。
(資料來源/各大棋院網站 整理、製圖/王蒂鷹)

圍棋教學方面,秦世敏表示少子化、經濟不景氣都降低學棋的人數。楊雲彬則認為,圍棋難度高,會影響初學的意願。他描述道:「開始學圍棋的年齡大概是五到六歲最適當,但會因為沒耐心、或覺得無趣,兒童學習圍棋的『陣亡率』很高。」以他的教學經驗而言,平均有一半的學生學棋不滿兩、三個月就會「陣亡」。學棋意願低,造成台灣教棋競爭激烈。


曇花一現的圍棋熱潮

2002年,台灣引進日本卡通《棋靈王》。內容描述主角近藤光,為了成為職業棋士並達到「神乎其技」的棋藝,與同伴和對手相互扶持,終於成為圍棋高手。熱血有趣的故事、加上圍棋元素提升情節深度,在當時台灣社會中掀起一股「圍棋熱」。

楊雲彬回憶道,棋靈王播映那幾年,適逢張栩在日本棋壇取得優異成績,圍棋在媒體上的曝光率提高,帶動台灣的學棋人口達到有史以來的高峰。他認為近幾年學棋的人數有逐漸下降的趨勢,比起先前的熱潮期大概減少二到三成之多。


台中圍棋協會總幹事楊雲彬認為卡通《棋靈王》的流行,帶動台灣學習圍棋的熱潮。
(照片來源/王蒂鷹攝)


學業與棋藝深造的兩難

所以,那些對圍棋有興趣的年輕的棋士到哪去了?現為職業棋士二段的王湘傑並不考慮以圍棋當作職業,他認為把競技類當職業,便會因為興趣承載現實的壓力,而抹煞熱情。他描述現在職業棋壇中,只有少數排名前位的棋士有辦法「養活自己」,現實壓力造成棋士無法專心治致地鑽研圍棋。業餘六段的棋士王琮瑩學棋經歷八年,因為升學壓力而中斷,他承認小時候曾經想以職業棋士為目標,「但圍棋畢竟不能當飯吃。或許以後可以教棋當打工吧!」他無奈地表示。

根據台灣棋院2012年的資訊,要成為台灣棋院認可的職業棋士有兩種方式。年輕的圍棋好手可以進入棋院成為院生,參加棋院內部的積分篩選,取十二名進行比賽,前兩名成為職業棋士。剩下的人則與社會組進行對弈,選出前兩名。因此每年都會有四個職業棋士產生。秦世敏說道,隔兩三年——也就是八到十二名棋士中才會出現一名全心全意投入圍棋的棋士,「很少,算是太少了!」他憂心忡忡地說。

棋士升段的方式,是累計比賽中贏棋的局數,例如初段升二段的門檻是二十盤,越往高段盤數標準也會增加。職業棋士想要在段位上有所增進,不但要提升棋力,也必須不斷地比賽。台灣棋壇現有的七十位職業棋士中,初段總計有十六名,平均年齡二十歲,大多處於就學階段,圍棋與學業間勢必要有所取捨。

另外,職業棋賽大多辦在周六、日,部分會在周二或周四舉行,王湘傑表示:「身兼職業棋士的學生光是學校請假能否請公假就是問題!」魏豪廷說道:「我認識的同齡棋士幾乎都因為升學而短暫放棄圍棋,過了黃金時期『棋感』就很難找回來。」


台灣圍棋的未來

楊雲彬認為台灣圍棋要振作,必須要由棋士自己努力,台灣棋士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提高,才會引起政府與媒體的重視。他認為孩童在初學階段能否對圍棋產生興趣,老師教學技巧的提升很重要,是推廣圍棋教育的一大挑戰。秦世敏也表示目前棋壇正在努力帶動企業贊助職業棋士的意願,他希望能以歐美運動員的的贊助模式為參考,使台灣職業棋士能擁有更穩定的收入。


圍棋棋藝的進步,除了與高手對弈切磋,研究棋譜也是十分重要的功課。
(照片來源/王蒂鷹攝)http://castnet.nctu.edu.tw/castnet/article/5125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新竹圍棋蔡嘉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